2016年11月30日

向土地學習對萬物的信任

決定回到台東務農後,開始了我們的友善耕作之路。

然後明白了:務農其實是條很專業的路,絕對不是我們想像中像陶淵明一樣,一個「歸去來辭」的瞬間念頭,就可以回鄉種田。嗯,真的沒有這麼浪漫。

從尼伯特颱風之後,吹平了我們家的田地,我們學習到的第一課就是:農人,必須膽子大,並且具備無敵樂觀的勇氣。這點,台東人的特質倒是相當適合。

只是,又更加意外的是,它不只是一堂環境保護課,更像是一堂人生哲學課。

友善耕作中,有許多不同的作法,無毒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等五花八門,與傳統的慣行農法走向不同的路。我不是專業的,今天就不細談他們的不同,以免被說在鬼扯。可以大概理解的是,他們大抵的精神方向是:「打造健康安全的農作」。部份友善農法更延伸至:「尊重自然,改正違反自然的生活模式,建構尊重生命的社會。」

說起來非常美好的信念,執行起來也不複雜,但卻非常考驗務農人的「耐性」與「信任」。

對時間的耐性。對土地本質的信任。

因為這過程充滿掙扎:慣性農法中,有什麼蟲就找什麼藥來解決,有效率、有明確答案;但友善農法中,講求建立平衡生態系,讓土地回到他原本的狀態。由於每塊土地都沒有標準答案,只能仔細觀察,從日照、水源、土壤等一一找答案。

在我們的土地上,其實就蘊含著萬物的道理。

沒有標準答案、不做一窩瘋的解法、不求速成⋯如果對土地或整個生態系的本質,沒有足夠的「信任」,這樣的過程是很難熬的。

看著土地,這些「信任」的信念,也提醒著我:對「人」或甚至是「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迷惘時,我們總是祈禱趕快找到答案,或從算命師那給予一些明確的指示;生病時,我們渴望醫師開的藥讓我們快速見效;看到自己的不足,我們逼自己快速學習改變,期待自己更加接近成功的標準。

我們甚至,也開始這麼要求別人。

對「自己」,我們是否願意用一定時間覺察自己,幫助我們開始好好的了解自己、回到「他」本來的樣子?

對「家人」,我們是否願意給他時間,給予信任,讓他在自主中長成「他」自己的樣子?

對「萬物」,我們是否也信任:萬事皆可能彼此效力,並找到平衡?即便,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感謝大自然。

(本文同步刊登於「心。 。覺旅」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