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2日

Jimmy Wales 專訪

也許是搭上現在當紅的 Web 2.0 風潮,維基百科創辦人 Jimmy Wales 來台演講。因為最近在做部落格的研究,我忍不住想多瞭解這個人與Web 2.0之間的關係。很意外地,這個長得還頗帥的中年男子,有些觀點引發了我無限興趣,有些想法甚至是令人動容的。


跟大家分享這段新聞訪談~(以下討論的新聞內容摘錄自Taiwan CNET)

維基百科創辦人:Wikipedia是一種社會運動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5601,00.htm


維基百科創辦人專訪(下):我是個狂人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5602,00.htm

這段訪談中,記者與Jimmy Wales談到幾個觀點很有趣也很令人感動,我特別摘錄如下:

 


 

Wikipedia是一種社會革命

問:昨天的演講中你提到,Wikipedia所用到的技術,像是Web server等等都不是新技術,至少六年前就出現了。同時你指出,Wikipedia是一種社會革命(social revolution),而不是技術革命(technological revolution)。你認為為什麼這場社會革命是在現在,而不是以前就發生?

答:有許多原因。首先,是因為我有這個構想(笑)。其實Wikipedia網站早在1995年,也就是網際網路的年代就出現了。只是好長一段時間我們許多使用者刻意不讓很多人知道,因為他們假設如果太多人知識可能會遭到破壞等事情發生。而Wikipedia也花了一點時間讓大眾認知、促進網路上的協同作業。而另一方面,很習慣在網路上編輯的使用者也必須累積到一定臨界值(critical mass)。

原來社群可以做那麼多事

問:我知道你自己有一家公司Wikia,也是關於資訊和知識的集結。你對百科全書的概念似乎很著迷?

答:我是知識共享信念的堅強擁護者。在創建Wikipedia的過程中,我漸漸對知識有這麼有趣的產製方式愈來愈感到興奮,原來社群可以做那麼多事,不只是百科全書,百科全書提供了一個模範,一個例子,讓人知道事情可以有這種做法,許多人都沿用了這個作法。從這方面來看,也正是Web 2.0的精神。這讓人很興奮,如果你看看早期的免費網頁空間服務,像是geocities等等,使用者很容易就覺得無聊了。但在社群之中,如果有人使東西變無聊,就有另一些人進來讓它變有趣。

這種情形很像打電動遊戲。早期你打毀滅戰士(DOOM)、雷神之槌(QUAKE),都是在射殺劇中的怪獸,但現在的電玩像是「魔獸世界」(Warcraft)中,你不只是在打電動,更是參與一種社群的活動。

 

不一定要博士才有資格編輯文章

問:我們可以說,大英百科與Wikipedia代表兩種對立,即菁英主義式vs.民主的知識產製方式嗎?

答:簡單的層面來說是的。我們也不是反菁英,我們是反對過於重視社經地位(anti-credentialism),我們相信不一定要博士才有資格編輯文章。

但另一方面,我們和大英百科之間還是有許多相同處。例如你談到什麼是知識的產製。我們也重視品質,一個引用良好、正確來源寫成詞條的作者,會受到社群尊重;反之一個寫作隨便的人會被看不起。我們的核心社群對知識的定義其實也相當保守:一個組織嚴謹、條理清晰、容易理解、立場中立的,我們才會認為是好的文章。

 

Wikipedia 讓使用者重新想到百科全書的用處

問:那這兩種百科全書(指Wikipedia和大英百科)編輯方式可以共存嗎?

答:我想是可以的。在德國,Wikipedia比在英語系國家更受歡迎,不過當地的Brockhaus(相當於德語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今年銷量也上升了30%。我想原因是Wikipedia讓百科全書變有趣了,而它也讓使用者重新想起百科全書的用處,當你在Google搜尋後想要更有質感的資訊,你就會去找百科全書。

當然說不定也可能設計出一種授權方式,讓百科全書使用我們的詞條,由我們來完成他們某一部份。事情還很難說,但我想不可能只會有其中一個、沒有另一個的。

 

百科全書只是你對事情認識的開端

問:這也牽涉到內容的可信度(reliability)。你覺得Wikipedia的詞條已經可信到讓學生做報告時加以引用嗎?

答:噢,不行。我想大學、高中生作業連傳統百科全書都不應引用。百科全書提供的是背景知識,例如你在小說中看到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情節不太了解時,可以看看百科全書增加一些知識,你再回到小說中時就會更了解。但你在撰寫關於中途島。它應該提供一個基本的知識,作為你對事情認識的開端(start point)。

 

我們是公益團體,我關心的是Wikipedia的使命

問:現在要問的是Wikipedia下一步的計畫。Wikipedia有商業化的計畫嗎?

答:我們沒有計畫要改變現狀,不會在網站加入廣告,因為我們還是有足夠能力向大眾籌措資金作為像是買伺服器之類開銷,並沒有立即的資金問題。此外我們也是一個公益團體,具有提供全球使用者一個免費百科全書的使命,我們現在也正在開拓一些引進營收的機會,像是在德國推出光碟內容。以後類似的機會會愈來愈多。

問:許多協同式的平台,像是Flickr最後都被大公司併購。Wikipedia也有這可能嗎?

答:不太可能。Wikipedia 的 Wikimedia 基金會是非營利組織,我自己也不拿錢。而且我們現在是全球前十八個受歡迎的網站,還在持續成長中,我們很滿意現況。

問:但如果有人跑來提議大金額的併購,而且給你一大筆錢呢?

答:我自己已經有一家公司,還賺錢。我是個瘋子(lunatic),我只關心Wikipedia的使命。

 


 

菲比後記:

記得Kijiji的創辦人 Craig 也跟 Jimmy Wales 一樣,堅持走公益路線,設計網站全是為了讓消費者更覺得便利,既不收費,也不加入廣告(Kijiji好像還沒有所謂的會員註冊制度,因為大家都可以上去瀏覽發表)。但在網路這個網網相連的世界裡,他們卻靠著使用者相互提供資料而造就一個越來越龐大而豐富的資料庫平台。

在 Web 2.0 被大家極力討論著的現在,很多的成就該歸給誰我已經分不太清楚,但是他們「為了喜歡做而做」的精神讓我很感動,也見證著並不只是商業趨向才能成功、賺大錢、受人景仰。

Web 2.0 這個概念不知道可以紅多久,今天看到報紙報導慢慢的已經有 "Web 3.0" 的概念產生,將來不僅僅是在網路上,多種媒體複合的環境將會促成多元管道的共享,電視等其他媒體也都會有所謂 "使用者自訂內容" 的概念。(其實現在很多電視也開始在做這種事了,今天早上我看旅遊探險頻道就看到 "旅遊部落格" 的節目,號稱每集遊玩地點是由觀眾票選決定的)

每種潮流都會有它興起之處與衰落之時,但我感動的地方在於這些推手們因為相信 "全民力量" 並且真正去推動的那股信念,很令人佩服。要知道 "全民" 這兩個字背負著自由和放縱的評價,要做到那樣的信任,除了信賴人性本善,還要設計許多維護機制,才能讓最終的目的--全民共享優質知識--成真。

反正很感動啦,而且他鬍子留得很迷人呢...

 



(本篇網誌使用天空網誌匯出程式)

2 則留言:

  1. 在研究 blog? 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可以寄信給我。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是熟手,但好歹也寫了快四年囉...

    回覆刪除
  2. @BobChao:
    哈,純粹出於興趣,最近對這方面有這無窮的好奇心
    以後也可以多多討論~

    回覆刪除